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:::

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

:::

原住民族轉型正義─國外原住民族司法實務對我國之啟發

字型大小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本院邀請蔡志偉副教授講授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「原住民族轉型正義─國外原住民族司法實務對我國之啟發」

       本院於民國112年2月10日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法律學系Awi Mona蔡志偉副教授主講「原住民族轉型正義─國外原住民族司法實務對我國之啟發」。由陳真真院長主持,並開放轄區臺灣花蓮、臺東地方法院同仁參加。

       蔡副教授首先以蔡英文總統105年8月1日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文之內容為引言,進而說明原住民族土地自未受國家統治前、清治時期、日治時期及戰後的歷史脈絡。而因日治時期原住民無法取得所有權,戰後多數原住民無法證明土地權利,土地被收歸國有,且戰後接受土地之一般化標準,實質上區分原住民族土地與一般土地,隱含國家認為山地地區為特殊空間,將原住民族國有化後,國家成為主導者,有助於後續山地行政之開展,及保留地制度之推動。而山地行政目標,依序為一般化、山地平地化、山地現代化與融合、種族平等及民族平等,乃將原住民族置於「中華民族」框架,淡化臺灣原住民族獨特性,以威權體制強迫國族認同,並以同化政策作為後續規劃治理原住民族之原則,使原住民族承受苦痛與不公平待遇。道歉文即認把過去的種種不公平視為理所當然,或把過去其他族群的苦痛,視為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,是我們企圖要改變和扭轉的第一個觀念。蔡副教授亦以1993年至2008年間,美國、紐西蘭、挪威、澳洲、加拿大等各國政府對於原住民族之道歉文,說明國際對原住民族道歉之趨勢。

       蔡副教授隨後聚焦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權議題,以比較法之觀點,綜整普通法國家判決,認傳統領域權乃是定義為在市民政權出現前,原住民族基於對土地與其自然資源之繼續占有、使用而取得的權利。而關於「既存權利」的舉證,所謂「自古(亙古)time immemorial」,是指在殖民政權近用土地前,而非指絕對時間,因此原住民族無須就更早以前無法以文獻資料確認的事實,負舉證責任。有關管領事實的確認,管領也不等於絕對排他性、固定性占有,只要原住民族是「有意識地、基於其習慣」繼續性地使用該地與自然資源,且這種使用具有明顯可見的特徵,就能被認定是「出現」於該地。

       蔡副教授並以美洲人權法院The mayagna (Sumo) Awas Tingni Community v. Nicaragua、加拿大Tsilhqot’in Nation v. British Columbia[2014]2 S.C.R.256,2014 SCC 44等重要國外原住民司法實務為例,說明占領(occupation)必須依據該族群長期運行的慣習及對土地利用方式加以解釋。在法院認定特定土地範圍屬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後,政府在進行土地開發之前,必須得到該族群之同意(Consent)。蔡副教授最後詳細說明紐西蘭1975懷唐伊條約法之內容,借鏡懷唐伊委員會調查、聽證、和解協商程序,及權力分立與權能分工,足以對我國未來原住民族土地法院(庭)或(準司法)專責調查機構提供參考。本次演講使與會同仁對於原住民族轉型正義、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法主體與內涵、傳統領域權等相關議題,有更深入的認識,收穫滿滿。

  • 發布日期:112-02-13
  • 更新日期:112-02-13
  • 發布單位: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
回頁首